超声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
专业背景及专委会简介
1984年5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后更名为医学超声工程分会)在山东济南成立,学会理事徐智章、王威琪教授分别当选为该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和秘书长。为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专业组织一致,学会于1984年8月成立医学超声工程技术研究会,1991年5月按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更名为超声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
超声医用工程技术是利用超声波有关物理特性为医学科学直接或间接服务的一种现代技术。医用超声技术主要目标是利用波动的特性与组织对入射声波的各种反应(作用),提取人体内部软组织回声波形和超声脉冲回声技术;利用人体内动目标回声的频移获得超声多普勒诊断信息,通过超声生物效应到达超声治疗目的;并且将超声波的不同特性参数应用在医学活动中。
医用超声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30年代,80年代后蓬勃兴起,已经成为主要的临床诊断手段。
在技术上,医用超声仪器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成像方式已有多普勒能量成像、多普勒组织成像、二次谐波、三维成像等新技术、新方式;且近十年来超声早用和弹性成像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包括经静脉超声造影、经腔道超声造影及双重超声造影对比技术;弹性超声包括应变弹性成像、声辐射力脉冲成像、剪切波弹性成像、剪切波频散成像技术;超声诊断技术已从解剖形态成像迈入到微循环灌注及应变硬度成像的新领域。
超声换能器及探头已更能适应于临床,数字化超声诊断设备已经成为主要潮流,远程及互联网超声图像工作站已经普及,超声CT、超声显微镜、超声内窥镜和超声治疗仪器也在不断发展之中。而近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带动了超声影像组学的进步。超声影像组学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超声医学大数据分析方法利用数据特征算法对超声图像进行自动化数据特征分析及高通量特征提取,并利用深度学习或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建立智能辅助临床决策的系统。
在临床上,研究的内容包括:确定病变的原发脏器,分析病灶在脏器中的定位,从声像图或其他声学参数中分析其病理改变并作出鉴别诊断;检出细小病灶,研究用其他医学成像方法难以显示的病变,对成人和胎儿的生理学变化进行探索等。近十年来,超声医学不仅在成像诊断上更加精准化,在引导介入治疗上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超声引导的各种穿刺、置管、引流、消融、粒子植入等逐渐成为临床的一线治疗手段。
现任专委会成员:
顾问:徐智章、赵宝珍、陈明、余建国、肖沪生
名誉委员:汪源源、金震东、常才、王文平、陈悦、胡兵、陈亚青、杜联芳、詹维伟、李凤华
前任主任委员:丁红
现任主任委员:舒先红
副主任委员:陈曼、他得安、徐辉雄、李凡、周世崇、熊屏、余锦华
委员:顾新刚、雷凯荣、王雷、王迎春、吴蓉、徐峥、张麒、张玉奇、郑丽、郑元义 、黄国倩、朱云开、陈林、姜立新、蔡叶华、王茵、宋烨、赵佳琦、任新平、韩红、张波、孙丽萍、高毅、周毓青、张燕、郑孝志、陈海燕、马静、栾丽娜、郭翌、刘成成、郑锐、李颖、孙俊峰、方超、胡滨、董怡、李旦
秘书:朱云开、陈海燕、刘成成